11月27日至11月30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重庆举办。贵州
中药材作为全省12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亮相此次大会,德江
天麻(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赤水金钗
石斛(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剑河金
钩藤(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三种道地
中药材集中展出,供市民与参展商直接挑选与购买。参展现场,采购商纷纷点赞我省
中药材产品,我省
中药材品质备受肯定。
“我们
钩藤(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要等到白露节气过后,才进行收割,这样它的药用价值才是最好的。生产出的钩藤70%是销往韩国和日本,30%销往国内。”剑河县金钩藤产业供销合作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三辉说。
“为了保证
天麻(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品质的纯良,我们公司的天麻采用的是原生态的野外种植,纯天然生长繁殖,在加工环节严格把控质量,保证产品无任何添加剂。”德江县康奇药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吕进军介绍。
“目前,我们采用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冷冻干燥和低温粉碎技术,具备年加工处理金钗
石斛(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鲜品3000吨的生产能力。如今,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约4800户农户种植石斛。”赤水市信天
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中华介绍。
据省
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介绍,截至10月底,全省
中药材种植面积688.72万亩、产量140.89万吨、产值14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1%、20.97%、30.68%。目前,全省
中药材产业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带动24.7万人增收,人均增收

元;全年总用工7024.54万人(次),可提供200天以上稳定就业岗位35.12万个;“9+3”县(区)
中药材累计累计已带动贫困户4784户、贫困人口16137人增收。
据了解,我省
中药材产业坚持“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地道地化”发展路径,迅速做优做强
天麻(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
石斛(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
太子参(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
黄精(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等8个重点优势单品,各地因地制宜同步推动
淫羊藿(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
党参(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等地方特色品种。目前,天麻种植面积21.08万亩,大方、德江、雷山核心产区全国闻名;石斛种植面积16.93万亩,5000亩以上省级示范基地6个,近野生石斛面积、产量、产值位居全国第一;太子参种植面积31.09万亩,总产量占全国需求量的40%以上,初具全国定价权;
白及(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种植面积10.75万亩,种子种苗繁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国领先;
薏苡仁(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种植面积58.67万亩,兴仁市成为全国薏苡仁核心集散区,产加销一体化基本形成;淫羊藿有效成分含量达药典标准4倍,威宁党参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