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云南省宣布,省内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作为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澜沧县从深度贫困的山区到科技扶贫示范县,离不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们的“最强大脑”。
2016年初,“中国工程院云南澜沧院士专家服务站”成立,5年间,先后有200多名院士专家来到澜沧县,为脱贫攻坚工作把脉问诊,献方施策,并为当地近2000名农民开展技能培训,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澜沧县处处是茂密苍翠的思茅松,生态环境良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等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后,提出“要通过发展中药资源产业,推进地方精准扶贫。”
“澜沧县生物资源丰富,中药和民族药文化特色突出,在澜沧县大力发展
中药材种植加工业,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领贫苦区域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黄璐琦说。
黄璐琦组织开展了澜沧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和中药资源普查项目。2017年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以及澜沧县林业局等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成立普查队,正式开始野外调查工作。
历时16个月,调查队完成了澜沧县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通过对全县的药用植物栽培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澜沧县主要栽培的药用植物有9种,隶属于7科9属,包括
砂仁(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
草果(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
茯苓(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
石斛、白及、
三七(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重楼等,栽培比较集中的乡镇包括竹塘乡、糯福乡、拉巴乡。
随后,黄璐琦院士和朱有勇院士主持编写了《澜沧县常用药用植物》一书,内容涵盖了200种县域内常用药物,书中介绍了每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药用部位、功能主治、拉祜族名称及民间疗法等,并配上调查所拍原植物的植株、生境、局部形态特写及地理分布图。
“调查为澜沧县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技术支持,我们普查到适宜人工林下种植野生
中药材50多种,其中
三七(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作为药用植物,经济价值高。”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付开聪说。
近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在松林中试种
中药材三七(供|求|铺|资|价|科|手机订阅),成功培植出全国第一块林下三七基地,随后带领村民们一起种植林下三七
中草药,三七有机种植得到示范推广,预计明年将达到1万亩。